教授:你的名字叫作「永遠的反對黨」
王俊秀
武俠小說曾經是四、五年級生很重要的成長記憶,有些書中主角還扮演我們「角色模仿」的對象,當中至少學到了:武功=武技(外顯)+武德(內隱),而替天行道與彰顯社會(武林)的社會正義皆因武德所趨,沒有武德,武功就變成「武嚇」。將如此的論點用在大學,則教授就應該扮演「文俠」的角色。大學雖然變化日新月異,但「庸俗化」的現象特別令人憂心,一方面大學隨社會起舞,無法帶領社會進行「典範轉移」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學向市場靠攏,成為「職業訓練所」與「政商交流所」,以致有些大學教授也「政客化」與「商人化」。因此「象牙塔」的大學精神更值得珍惜,大學教授應站在制高點上「寧鳴不默」,發出諍言,自許為「永遠的反對黨」,扮演好「文俠」的角色。
社會學提出「反省均衡」的概念,當西瓜靠大邊時,一定要有「小邊」意見,成為社會的鏡子。因此「永遠的反對黨」並非政治的立場,而是社會的立場,不管晴時多雲偶陣雨,教授有義務「真情告白」。而教授的長聘制度、不加入政黨、校園民主等制度與措施皆在提供「文俠環境」,以便仗義執言。遺憾的是,教授的長聘制度常成為「自廢武功制度」,難怪大學排名主要指標之一的SCI常被笑為「自我封閉指數」(Self-Closure Index。理論上,軍人、法官、教師、警察不應該加入政黨,實際上加入政黨也成為家常便飯,雖然政黨已退出校園,但是仍見大學教授擔任地方黨部主委,選舉總部發言人,Call-in 節目上為各黨護盤者也常見大學教授。此外,校園民主以「教授治校」為名,主打「一人一票」,反被外面的選舉文化所影響。如果大學教授失去反省能力,一方面無法如教授字源 profess (表白)般名副其實,則大學一定會隨波逐流。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分工,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為學界與仕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常見教授從政,仕途不順時,就聲稱回大學教書是其最愛,陷大學於不義。
政府來來去去,政黨上上下下,大學卻是永遠的。何況政治學有句名言:政府常常被它寵壞的人民所推翻,教授不能被寵壞,因為大學是公共財,教授是社會公器,不容受到誤用。再者,因「超越」而來的「第三隻眼」也應該是教授的標準配備,以解構台灣論述長期以來二分法的迷思。套用德國綠黨的名言:我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們是前進派。大學教授當然不可以自我膨脹,以免成為「會叫的野獸」,但成為會叫的烏鴉卻是讓台灣向前進的動力,醒來吧!教授,你的名字叫作「永遠的反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