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

小組討論的重要性

蔣興儀/2010.10.07

 

  「自我對話」採取兩段式的上課方式,有特別的用意。在第一階段的團體講授的部份,是要教給大家一個基本的觀念。在第二階段的小組討論的部份,是要大家用各自的例子去澄清先前所講的基本觀念。

 

  「討論」是清華學院很重要的一個互動方式,這樣的互動方式會大量運用在課程和小組的內容中。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透過眾人的交流溝通,打破獨自一人思索的狹窄視野,開啟多元的思考方向;二是練習與他人說話、聆聽、回應等各種討論技巧。

 

  在這四個單元的自我對話中,期望大家有個進階性的學習「討論」的歷程,它雖然不是主要的課程目標,但卻是很重要的課程次目標。

 

  第一階段,練習「說話與聆聽」。「說話」指的把想要講的內容,用適當的語彙表達出來,儘量說出完整的字句與段落(不要只是用單詞或短句來說話),並且能夠儘量用自身的經驗來表達。「聆聽」指的是,專注地掌握到他人所說的內容,並且能夠理解對方的說話意圖。每個人聆聽的重點會不同,有人專門聽跟自己類似的情境,有人喜歡聽跟自己不一樣的想法,有人善於透過聽去捕捉情感或情緒,有人總是透過聽去分析事理或重點。這麼多種不同的聽法,沒有哪一種好或壞,我們要學的是:跟自己原先習慣不同的聽法,讓自己的聆聽更多元。

 

  第二階段,練習「回應」。「回應」粗略地可分為四種:澄清、延伸、連結、質疑或反駁。「澄清」指的是,自己針對他人所說的內容有不明瞭的地方,加以詢問,請對方將某些環節說清楚。「延伸」指的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將他人所說的內容,作更多的詮釋。「連結」指的是,稍稍脫離他人所說的脈絡,把自身的類似經驗或情境,作出相似或相反的對照。「質疑或反駁」指的是,不同意他人話中的某個觀點,認為不合理,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四種回應方式都可混合參雜使用。

 

  第三階段,練習思考自己在小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是不是總是只想說話而已?我是不是經常幫他人把他的想法說的更清楚?我是不是只是聆聽而不想更積極地去回應?我是不是很容易就跟隨他人的想法、被他人影響?我是不是總想要挑動小組的氣氛使之更具挑戰性?我是不是很擔心別人的質疑會造成小組的不愉快?……這些不同的想法,代表我在小組中,把自己定位於特定的角色:鼓舞者、跟隨者、緩頰者、旁觀者、刺激者…等等。通常要在小組進行幾次之後,自己的角色才會越來越明顯,才要來反思這件事。反思的用意是希望自己能夠敏感察覺自己在團體中的習慣姿態,並突破自己的單一角色向度,嘗試扮演各種其他角色。

 

  第四階段,練習回想自己的「改變傾向與程度」有多少。通常這都是放在最後一次的課程來進行。首先,讓每個人回想自己在前幾次的討論當中,受到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在數量上有多少次,在質量上程度有多強。其次,針對每個人的例子來討論:某人這樣改變,到底是一種隨波逐流,還是真正地自我改變?

 

  以上,只是依照目前的這四個單元,作一簡單的整理。其中還有更多複雜的操作,就有待日後的討論場合,再來一一澄清了。總之,討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有日積月累的工夫,必須有寬闊的心胸,必須有想要動腦筋的渴望。但是它所帶給個人的成長與挑戰,是不容忽視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