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

人道關懷的兩個層次

李天健 / 2011

 

志工服務的根源—人道關懷

志工服務出自於對人、對生命、甚至對所有存在的關懷,希望透過自己的作為,讓關懷對象獲得更好的發展,這種關懷通常稱為人道關懷,由此而形成的思想則是人道主義。
當我們認真的期望,自己的作為能讓關懷的對象,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首要的問題是「變得更好是甚麼意思?」這個問題牽涉到人道關懷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於個人的關懷,這需要瞭解並重視關懷對象的感受與需要;第二個層次是社會群體的層次,這需要瞭解並思考整個群體的處境,發展並實踐可以改善群體處境的行動方案。
以外籍勞工服務為例,上學期同學在新竹市外勞服務中心裡,擔任電腦班與中文班的助教,協助外勞朋友學習電腦與中文,讓他們在台灣有更好的謀生能力,這是屬於個人層次我們可以努力的。在學期中某一天的台北街頭,多位同學參與了兩年一次的移工遊行,以中、英、越南、泰、菲律賓五國語言邊走邊喊「我要休假」的口號,為多達十六萬的移駐勞工爭取法令保障基本的休假權利。這是對於外移勞工整個群體我們可以努力的。

 

從「服務學習」到「社會探究」

這兩個層次之別,恰恰是一般的志工服務與社會改革之別,同時也是學院的「服務學習」與「社會探究」兩門課程之別。前者以個人關懷為主,後者則指向社會的理想願景。從「服務學習」到「社會探究」,是從個人關懷到社會理想的發展歷程。
學院花費許多心力與資源,安排這些服務學習課程,主要是期望同學(包括非學院同學)在服務學習中,探索自己對社會議題的關切與興趣,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發展團隊,成為二上「社會探究」課程的專題小組,延續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學習,進行田野調查,分析問題癥結,並根據分析調查結果以及同學的理想願景,擬定行動方案,透過具體的行動,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現況。
個人關懷與社會理想這兩個層次,既有區分,又有關聯。任何社會理想都必須植基於對個人生命的關懷,沒有個人關懷的社會理想是空洞的;但反過來說,沒有社會理想的個人關懷是盲目的,深刻的個人關懷勢必導向對社會的理想願景。

 

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別

舉個例子來說。在教育體系中,能力分班是一個老問題。我曾經訪問過幾位堅持並且努力實行能力分班的校長,對他們而言,他們覺得自己做了很有貢獻的事。自從他們實施能力分班之後,學校升進優秀高中的學生便增加了許多,這些校長真的覺得自己做出很有價值的事。
但是他們忘了一件事。如果說這些校長的能力分班政策使得該校增加了10位升入前三志願的學生,那就意味著其他學校有10位學生失去了升入前三志願的機會;這些校長的確滿足了他們學校某些家長(可能包括學生)的「個人需要」,但是他們的作為並沒有增加「社會價值」,因為這些個人需要未必是社會的需要。
這些校長自以為做了有價值的事,是因為他們只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而沒有看到「社會的整體」,也並不關切「社會整體的需要」。這些校長需要走出他的小世界,走進整個社會的脈動,感受社會整體的需要,與更廣闊的世界相連結,才能在與世界的互動之中,反思自己過往價值觀的侷限。

 

作為公共參與的志工服務

一般對志工服務的理解,常以「義務性的社會服務工作」為多。但根本而言,志願服務是一個實現社會正義的「公共參與」。既然我們的服務動機不是建立在物質或身分地位的報酬之上,那想必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服務是對這個社會有價值的,這個價值並不是由於我的「義務」參與,而主要在於我的公共參與滿足了「社會的需要」。
志工服務的要義不僅在於義務付出,也不僅是善心良意,而是在於社會需要的實現。這需要我們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之中「打開自己有限的經驗世界」,在和不同生活經驗互動中,修正調整自己原先偏狹的視野與價值觀。當我們越是深入的與各種不同生活經驗互動,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我們便越可能發展出對於社會的整體理解,也就越能掌握住「社會的需要」,發展自己對社會的理想願景,實現志工服務的精神。

 

生命與生命的相遇

同學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的服務對象,也許在以往的生活環境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例如新住民與她們的子女、來自南洋的勞工與幫傭、眷村裡的伯伯阿姨、部落裡的原住民族人、農村裡的老人家、身心障礙的朋友。但對許多同學來說,在服務學習裡,可能是第一次以關懷的態度,服務的角度和他們相遇。
這是一種生命相遇的態度與角度,它讓我們有機會正視對方的面容,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了解他們的處境。
例如學院上學期一門課程:「新住民家庭教育工作坊」,同學分組去新住民家庭為小朋友說故事,直接感受小朋友的家庭狀況與生活世界。有位人文社會系的同學在期末分享時表示,「在系上學了一堆新移民、全球化的理論,直到參與這個工作坊,才有機會在實際的場域印證這些學術上的討論。」另一位同學浩呆在課程將告結束時寫給指導老師的信中提到:「我之前一直在想一件事,不曉得在這學期課程結束後,是否還可以繼續去他們家做服務?因為我覺得小朋友的進步是需要我們長期努力的,一學期的服務對我而言好短,對他們而言似乎也不夠,如果就這樣結束離開我會放不下心,而且我也早就不把這個服務僅僅當成是一門課了,我會想要繼續看著他們成長與進步。」

 

追尋人生熱情,實踐社會理想

缺乏實踐經驗的理論知識是蒼白的,沒有個人關懷的社會理想是空洞的。任何社會理想都必須植基於對個體生命的關懷,瞭解並重視關懷對象的感受與需要,但又須從個人關懷跳升到群體的層次,思考整個群體的處境,發展可以改善群體處境的行動方案。
從個人關懷到社會理想的發展歷程,行動與思辨交互並進,行動的體驗引發思索,探究的結果引導行動。團隊合作的過程,既是感受的分享,凝聚團隊情感;也是議題的論辯,交換不同角度與觀點,打破理所當然的價值判斷,脫出自我中心的盲點。這是一個結合自我探索的社會理想發展歷程,人生熱情與社會理想結合一起,開展同學對於生涯的想像與期望。
這是學院對這次服務學習課程的期望,學院期望這些課程帶給同學的不只是一門課,而是人生更開闊的可能性。

 

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