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
 

【活動紀錄】厚德書院媒體實戰轉述力系列講座1─從設計公司到日更 YouTuber:志祺七七

厚德書院媒體實戰轉述力系列講座—銀彈1
從設計公司到日更 YouTuber

講 者:張志祺(志祺七七/圖文不符)   
時 間:2021年9月30日(四)       
地 點:實齋講堂             

報導者:厚德書院院生  教科24級 潘紫瑄   
感 謝:「志祺小粉絲」同學提供當天講座筆記

活動緣起:
  社會關懷需要工具,厚德書院這學期提供六次-媒體實戰轉述力系列講座,希望大家對媒體工具有更深的理解,提升媒體轉譯能力。厚德書院導師小媖老師說:書院的同學面對人生轉換,常會找導師聊天,有時候導師也會遇到當下無法回答的問題,所以會去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文章。2020出版的<歡迎來到志祺七七>這本自傳,是老師覺得可以回答現階段的同學,從高中到初入職場多數問題的書,因此邀請張志祺前來和大家分享「從設計公司到日更Youtuber」這一路上的故事。

重點摘要:
  台灣懶人包始祖「圖文不符」,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和知名資訊設計公司「簡訊設計」的共同創辦人-張志祺 分享自己從成大都市計畫系變成設計師、資訊設計師,到開始經營Youtube的這段奇幻旅程。並分享「指責受害者」、「海廢圖鑑」、「全能古蹟燒毀王」、「戀與捷運線」、「奔跑吧台北」、「美感教課書」等知名案例製作的心路歷程。

─────

活動紀錄:
-

20210930 (1)

走到這,都是意想不到的轉折

張志祺大學時期就讀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是個急性子;喜歡做完事情立刻得到回饋、討厭熬夜的他,直到大三時才發現自己並不想往都市設計的領域發展,有過一段很迷惘的時期,歷經一段奇妙地故事展開,才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成為一位Youtuber,從事資訊設計、社群行銷、內容策略等。

身為新竹人 ,志祺小時候也常到清大玩,高中前是正統阿宅,但不想一輩子在光復路上結束的他,到了台南成大唸都市計畫,到了系所才發現,必要的電繪技能學校沒教,於是利用暑假自學,並且在學會後回學校教同學,開設系上「第一堂電繪課」。

畢業前,原本想著家裡是書香世家,或許自己也出國念書再回來擔任教授好了。但在當兵時,機緣巧合下負責的圖文宣傳設計獲得了軍中內外很好的反饋與回響後,在軍中長官的介紹與建議下開始接案,為了方便報帳而開設公司,莫名其妙的成為一名設計師。志祺有段時間身體狀況很差,甚至自律神經失調而休息了一陣子,倒垃圾時偶然看到一位想要競選里長的青年,不知哪來的熱血加入了他的文案的宣傳團隊。這次的經驗,讓即便成為一名設計師卻對琢磨基礎美感這類事情並沒有什麼興趣的志祺,有了二轉成為當時少有的「資訊設計師」的契機。「資訊設計」是藉由把「照片」重新繪製、設計成「圖片」,讓資訊能夠更好的呈現。

這些養分讓他有機會以「資訊設計」的方式形成政府與一般老百姓溝通的媒介;也製作了公共衛教、伊波拉、亞斯伯格等案件,獲得良好迴響,接獲很多政客、政府宣傳的設計邀約。志祺開始嘗試把設計內容從平面轉向動態、懶人包、網路等各種形式。以「網頁」這種工具型內容,讓設計能長期存在。

-

20210930 (3) 20210930 (4)


讓有趣加入資訊理解中

「指責受害者」、「海廢圖鑑」、「全能古蹟燒毀王」等都是志祺團隊精心製作的成果。譬如: 「海廢圖鑑」,就是志期的團隊和re-think 合作。發起上萬場淨灘,將各種稀奇古怪的海洋垃圾做成「海廢圖鑑」,人們在網路上閱覽這些圖鑑、覺得驚奇,就會開始想要認識海廢。而「全能古蹟燒毀王」讓大家透過遊戲一邊燒毀古蹟,一邊認識這些真實存在的古蹟,透過第一人稱角色的投入,創造出衝擊感,。做些有趣的做法,目地在引發人們逐步的去認識這些內容,銜接大家了解資訊的門檻,為政治、社會議題的溝通做出典範轉型。

志祺說:「設計就是透過各種方式了解受眾心中的門檻」。團隊製作的「戀與捷運線」、「奔跑吧台北」、「lets.speakout 不再恐同」也都是如此。不管是將台北地區5條捷運線依據特色擬人化為5個ig帳號,和大眾進行互動的「戀與捷運線」;或是用卷軸遊戲讓人們認識台北市的「奔跑吧台北」,或是用IG功能串聯多則貼文變成故事的「lets.speakout 不再恐同」。這類宣傳手法的特別之處在於用「有趣」吸引網路人,然後透過社群自動轉發、延伸,不斷的傳下去,並且和社群互動、保有主動性,讓群眾「參與」進來,突破社群行銷常遇到的侷限,創造更多的討論。運用跨群體的合作溝通,把設計帶入我們的生活,也引導人們看見過去曾忽略的議題。

-

20210930 (2)

美感從教科書開始

志祺同時也是台灣較早的線上課程講師;開設過「資訊設計思考力」、「社群力」、「接案學」、「百萬 yt 攻心剪輯術」等課程,當時Howhow約有2/3的會員都修過志祺的課程。不過設計是天花板很明確的行業,每年都要花費大規模的人力、資源找新案子。那設計要如何變成服務、產品,讓美感走入生活?這一切就從教育開始吧!

志祺團隊參與美感教科書第二季的製作,志祺說:「比設計更重要的,是做事的動機還有設計背後的思考」,「資訊設計就是溝通,本質是同理心」。引此在教科書的設計上除了考慮到學生手部肌肉發育還不完全,在課本上多留了許多空白,圖片減少、圖表增加、換掉易髒的西卡紙,也從配色去做改變,有色盲、色弱的孩子也可以更輕鬆的學習。這一系列的設計讓教科書更容易閱讀了,美感教科書是好看、有趣的課本,讓許多學生更加喜歡上課。

-

20210930 (7)


放下書,走入人群,找到你在乎的事

後來因為演講認識阿滴,成為日更Youtuber。志祺表示 :「 每當我覺得迷茫的時候,就遇到一個人,而那個人會觸發我繼續往下一件事前進」。因此「自己之所以走到這裡是因為認識了人。放下書,走入人群,找到你在乎的事,因為人會帶你去到下一個更有趣的地方」。要做出好的資訊設計,要有技術,更要認識內容、認識社群,內容是工具,內容差異化只是表象,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中間會遇到那些阻礙才是重點
所謂整理資訊,就像我們當時幫滴妹整理桌子,比起要怎麼開始整理,你要先想想桌子要拿來做什麼?你的資訊要回應什麼問題?你要怎麼推出你要的答案?大眾的期待是什麼?當你有了骨架,剩下的就只要填入內容。
社群就是一群人有共同價值觀的集散地,做出自己喜歡的內容,再找一群跟你一樣的人。前進的 過程當中,不要一個人,放下書,走入人群,找到你在乎的事。要走的快,你要一群人 ;要走的遠,也要一群人。

-

20210930 (8) 20210930 (9) 20210930 (8)


問答時間:

Q:會給還在迷茫,想多接觸人、事,但又很害怕浪費時間的人什麼建議?
A:在乎的事情才走得長遠,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的時候,生命本來就是在浪費時間...。成功只是一大堆的失敗,不小心堆積出來的結果而已。

Q:這個月做了什麼、達成了什麼?怎麼做好時間管理?
A:一天的行程,早上9點起床,10點到11點錄製第一支影片,回覆email,開各種會議,每周5天16點到17點運動、吃飯,有1-2小時自己工作,或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等,每天對自己多一點要求,像是增加達成的運動量等。
做時間管理,要先知道自己的時間有多少,把一定要做的事情列出來,把休息時間先卡進去,一般人差不多20-30hr,再去決定要不要接其他事情。人通常會先去做門檻最低、最簡單的事情,所以再來要重新排序,用重要度而不是難易度排序、劃分,逼自己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會讓你更有效率。只要建立這兩個思維,就能做好時間管理。

Q:頻道很多關於政治的議題都很中立,聽眾可以從很全面的角度聽到你們的分析,團隊會如何讓更多不同觀點的人可以看到你們的內容?
A:我們不是一個中立的頻道,也沒有什麼事情是中立的,資料經過有意義的整理變成資訊,就一定會附有主觀的看法。我們提供的任何內容,其實都已經經過有意義的解讀或是篩選,且它一定有個目標,這個目標本身會透漏我們的立場,所以我們不是中立的。我們呈現出檯面上的中立,是因為我們對待不同的立場,我會想先知道你是怎麼想的。過去參與過高雄的韓政大遊行,好好在現場待了一整天,跟現場的阿姨、阿伯聊過,才知道他們怎麼想。知道這些事有什麼和我價值有牴觸的地方?我怎麼選擇我的立場?
團隊的組成很重要,因為有不同專業、立場的人,所以討論的過程中,我不會要求大家做什麼內容,而是表達自己看到的事情有什麼不一樣,最後決定權還是交回給對方,確保不會因為權力結構讓觀點消失。
我們有一套14頁的共同的原則表來檢視,志祺七七應該要架立什麼頻道,遇到什麼事情我們要怎麼樣去做,我們要做什麼題目、不做什麼事,要用什麼態度面對不同立場的人,也有很多人幫忙把關。
有人會說志祺七七什麼都沒說。節目工具性的應用不同,如果你用美工刀的標準來衡量一把尺,那尺一定就會很爛。我們想提供的內容是讓對事件沒有認識的人可以快速的了解爭議在哪裡。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地知道這麼多資訊,很多人忙著生活,沒有時間去煩惱這些議題。我常跟團隊提到:「我們時時刻刻要去覺察自己的幸運,當我們想法跟別人不一致的時候,是不是因為我們太幸運了?」,前面提到的立場在這裡也就變得很重要。 

Q:討論到的議題沒有共鳴怎麼辦?還會想要做嗎?
A:還是會,我們有三個原則,真實、多元、發聲,所以會盡可能地挪出一部定的內容,為社會而發聲,很多事情開始有人在意就是因為有人開始推動這些議題,所以即使是小眾議題我們也做。
 
Q:社群的轉移?會想追逐下一個平台、集散地嗎?
A:我們每一個都會規劃一定的資源去測。很多人會問,我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情?我該不該怎樣怎樣?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是你有沒有把風險規劃好?你能不能承擔這個風險?
我們只要看到,就會框定期限、內容、集數、器材,想辦法去試試看,這樣即使失敗也在承擔範圍內,如果找到適合的方法就往下繼續去做。阿滴轉為正職Youtuber,也是他已經存了一筆錢足夠他支撐一段時間的積蓄。所以風險的評估很重要,如果評估後覺得可以就去試試看。
聽眾回饋:我有色弱,高中時期超級討厭地理,美感教科書真的是很好的創意,如果我比較慢出生,應該會讀得很開心,還有很喜歡你詮釋資訊設計和溝通的本質都是同理心這件事這句話,還有謝謝你今天的演講,我收穫非常多。
 
Q:講者做過很多創新的案例,如果別人已經做過會不會讓你怯步?或是你會怎麼克服?
A:我會先思考別人做過的,做得怎樣,認真去看,不為創新而創新,而是一定是為特定的目標去做。先思考別人做過的,對我們現在的目標有沒有什麼可以運用的地方。像是卷軸就有遊戲很多人做過,但我們是著讓大家透過它來讓大家理解政策希望的溝通,讓人去認識古蹟燒毀這些議題,東西就會是有趣的。
創新永遠不會是全新,創新永遠是舊的事物+1。不然別人就會無法理解,有人說過聰明就是比別人多1步,這裡的關鍵並非「多」而是「1步」,因為這樣別人才能夠理解。
所以我們會去思考怎麼去別人多做1步,當初開始做Youtuber,我先去看了歐美的Youtube頻道,發現都有幾個講時事的,但我們就是什麼都會晚別人3年,我也去研究台灣的Youtube發現當時講實事的大多是週更,但是沒什麼用,因為時事議題3天就過了。所以決定做日更、Short,這樣短新聞和Youtube都可以看到,然後就一直持續到現在。

Q:怎麼應對倦怠期?
A:組織的機制很重要,我們有例會和月會去協助每個單位設定接下來要挑戰的事情,要嘗試的新內容、新方式。讓第三方介入來引導之後該往哪裡走,來避免有這樣的狀況。讓事情做起來有趣很重要,但疲乏也是正常的事情,你要能夠接受自己會有疲乏,才能累積東西。

Q:遇到公關危機怎麼處理?
A:公關危機不見得是做錯事,而是認知落差。不要第一時間試圖取得大家的認同,平時形塑立場、讓大家(對我們)的認知對焦,公關危機就會減少。有清楚的原則和行動的邏輯,和足夠多的關卡讓原則可以被實踐,至少有3個人把關,隨時停掉可能違反我們原則的內容。
如果真的發生危機,會先了解認知落差在哪,而不是第一時間道歉,並重視情緒。請第三方查看,整理出討論點,考量我們的原則、道德、法律,表格整理出應該要行動的事情,視大小、影響範圍,原則制定應對方案,一個人提供架構,大家再討論改善,決定用文案、影片去做回應。台灣人是寬容的族群,大部分會接受。
 
Q:如果Youtube這個平台沒落,你們會怎麼應對?
A:我的作法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現在有7個事業體,所以任何東西大起大落都不會影響到整件事,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度過疫情。同時鼓勵其他Youtuber,好賺時也要多把資源投入在未來要做的事,珍惜合作機會,而不是只顧著靠現在的東西賺錢。

 
Q:如何建立團隊的共同原則?
A:事情如果沒有一個人發起就不會發生,志祺跟共同創辦人先講出自己認為的樣子,再開放大家討論,內容從原本的2頁變成14頁。
 
Q:從大學生到日更Youtuber,面對不可思議的工作量,你覺得有什麼事情或時間點、心態調整讓你成為現在有動力,不斷發展創業的負責人?
A:前一兩年不開心,後來意識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跟別人一起做有趣的事情。以前在竹中時原本不愛念書,當了3年班長,也有參加吉他社,爸爸曾問過我要不要去玩音樂,但我好像也沒有很喜歡,還是找不到讀書和做事的理由,是為了生存嗎?好像也不是。更多時候都在準備班上競賽,但我爸告訴我:「在好的大學,你會遇見很多厲害的人,為了有機會跟這群人在一起,你應該要好好讀書。」奮發向上努力準備學測。
這個故事,讓我發現自己不是想追求完美,而是喜歡跟大家一起做有趣的事,像跟阿滴等人一起創辦協會、弄出炎上、做美感教科書等,我發現這才是我最想追求的:「跟有趣的人一起做事」,就是我最好玩的東西,不為什麼結果,而是享受去體驗這個過程,生活也比較有了動力,也是我開始決定變健康的原因,就是想40歲以後還是可以跟厲害的人一起做事情,所以開始運動。

 

 

瀏覽數: